台灣公民社會譴責泰國警方使用過度、非法且無差別武力遣散示威民眾 Statement: Taiwanese civil society groups condemns unlawful use of force by Thailand’s police during public assemblies on 18 Nov. 2022

台灣公民社會譴責泰國警方使用過度、非法且無差別武力遣散示威民眾 Statement: Taiwanese civil society groups condemns unlawful use of force by Thailand’s police during public assemblies on 18 Nov. 2022

共同發起團體: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Asia Citizen Future Association

台灣聲援緬甸聯盟 Taiwan Alliance for Myanmar

台灣人權促進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

台灣勞工陣線 Taiwan Labor Front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Judicial Reform Foundation

香港邊城青年 Hong Kong Outlanders

[陸續增加中]

聲明內容

針對泰國警方在本月18日,為達驅散抗議亞太經濟合作(APEC)會議示威者之目的,使用盾牌、警棍毆傷抗議民眾,並向抗議民眾頭部射擊橡膠子彈,造成抗議民眾及現場採訪記者共計33名受傷一事,亞洲公民未來協會、台灣聲援緬甸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公民團體及人權團體,在此表達嚴正關切。

根據路透社、泰國獨立公民媒體Prachatai及非政府組織iLaw等報導,泰國鎮暴警察使用盾牌、警棍和橡膠子彈等武力意圖驅散非暴力抗議民眾,導致共計33人受傷,更有傷者頭部及眼睛遭受橡膠子彈射擊,恐將失明。除了抗議民眾及公民記者外,傷者還包含配戴明顯之泰國記者協會 (TJA) 藍色記者臂章的報社記者。

非政府組織iLaw受訪時表示,這起警察鎮壓示威民眾的事件已違反泰國國內法《公眾集會法》(Public Assembly Act 2015)及2021年媒體機構與泰國警方達成的一項協議。「根據《公共集會法》,執法人員要求抗議者自願解散但受拒絕時,執法人員必須獲得法院命令。……必須避免使用武力,只有在不可避免使用武力時才使用必要的人群控制工具。在抗議者和抗議領導人尚未違反《公共集會法》第 15和16條所列要求且未請求法院命令的情況下驅散抗議,任何鎮壓都是非法的。」

泰國警方使用過度、非法且無差別武力驅散及鎮壓非暴力和平示威的抗議民眾,已違反《聯合國關於在執法中使用低致命性武器的人權指南》中所述之必要性和相稱性原則。

本聲明呼籲泰國警方停止使用不當武力鎮壓及驅散非暴力示威民眾,並追究執法人員違法之法律責任。我們進一步呼籲泰國政府釋放和平示威者與政治異議人士,尊重言論自由及集會遊行自由,並保障任何人於泰國境內行使符合國際人權法及相關國際規範的基本人權。

同時,在此際泰國政府打壓公民權利危及人身安全,我們也呼籲台灣政府應當建立庇護機制,提供逃亡在台之泰國異議人士必要之人道協助與庇護。

The use of excessive, unlawful and indiscriminate force by the Thai police to disperse and suppress non-violent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has violated the principles of necessity and proportionality st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Guidelines on the Use of Less Lethal Weapons in Law Enforcement.

This statement calls on the Thai police to stop using inappropriate force to suppress and disperse non-violent demonstrators, and to take legal action against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for their unlawful action. We further call on the Thai government to release peaceful protesters and political dissidents, respect freedom of speech,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and protect the right to exercise basic human rights which are already entitled by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relevant international norm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Thai government’s suppression of citizens’ rights endangers personal safety, we also call on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n asylum mechanism to provide necessary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protection to Thai dissidents who fled to Taiwan.

示威背景

本示威集會及遊行「Ratsadon #StopAPEC2022」(Ratsadon意指人民)由70多個團體共同發起,包含NGO-COD (NGO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Development)、2020年學運誕生的學生組織Ratsadon及Thalufah、貧窮議題社會組織Assembly of the Poor、Northern Peasants Federation(暫譯:北方農民聯合會)及土地權利組織P-Move。

「Ratsadon #StopAPEC2022」號召民眾於2022年11月16起,於曼谷市政廳前的蘭孔孟廣場集會,並於18日發起遊行,抗議同月18日開幕的亞太經濟合作(APEC)會議。

示威者認為泰國政府於會議上提出的政策缺乏公民社會參與。本次示威主要訴求包含:要求帕拉育軍政府放棄生物循環綠色經濟模式(BCG)提案,該提案旨在促進少數大公司及跨國公司的經濟優勢;要求Prayut Chan-o-Cha 帕拉育將軍辭去主席職務及解散眾議院,促進自由公正的選舉,並起草新憲法以保障包容性參與真正的民主。其他訴求包含廢除冒犯王室罪的泰國刑法第一一二條、釋放政治異議人士以及聲援香港抗爭等。

picture credit to เกรียงไกร ปฐมเนติกุล

Ratsadon #StopAPEC2022聲明稿

原文連結:https://prachatai.com/english/node/10090

泰國公民社會網絡 Ratsadon #StopAPEC2022呼籲帕拉育將軍停止用APEC來替自己推動的違反人民意願及危害人民利益的政策背書。

2014年政變後,帕拉育 (Prayut Chan-o-cha) 將軍帶領軍政府實施泰國的2017年憲法,限制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2019年大選,軍政府利用扭曲的選舉制度及法律程序鞏固權力,以提供自身統治的正當性。

直至今日,帕拉育透過2014年的臨時憲法第44章來行使的威權仍對大多數人民帶來許多影響,其中包括以森林歸返政策(原文:Forest Repatriation Policy)強制關閉礦山、建立經濟特區、促進大型基礎建設、更改國家土地政策、碳權倡議、植物品種保護法,以及近期允許外國人在泰國擁有土地的立法。

然而,帕拉育將軍拒絕用他的權力來把關大型企業(如酒精產業、商業壟斷,及非永續漁業等)的活動。

Ratsadon#StopAPEC2022 指出,帕拉育將軍於2014年從軍政府領袖轉變為總理,這樣的政治轉變是立基在與壟斷經濟的財團的合作以及對外國資方的優惠政策之上。帕拉育政權經常使用不符合比例原則的武力、非法的人身及網路恐嚇、反公眾參與策略訴訟等方式來壓制異議人士,同時也立法來限制公民自由、侵害法治社會,以及扭曲國家的法律制度。

帕拉育將軍的政策指令是對貧困、弱勢及邊緣化群體明目張膽的攻擊。他代表泰國出席與主辦APEC並不正當。在帕拉育將軍無恥地對自己總理的角色表達自信的同時,他也暴露出自己在國際上的無能以及無法代表泰國來維護國家利益及主權的事實。藉由主辦APEC2022,帕拉育政權趁機走上全球舞台,在生物循環綠色經濟模式(BCG, Bio-Circular-Green Economy Model) 下強加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雖然BCG模式可能對大企業有利,但他對農民、工人和其他社會成員帶來了如下述的嚴重社會和經濟後果:

1. 生物經濟政策 (Bio Economy Policy) 將為基因竊取打開大門,進而促使種子市場和相關生物多樣性技術的企業壟斷。

2. 循環經濟政策 (Circular Economy Policy) 將鼓勵在農業用地上生產燃料油作物和建設發電廠,減少糧食產量,並破壞糧食安全,同時造成環境破壞和呼染。

3. 綠色經濟政策 (Green Economy Policy)將以碳權倡議的形式為國家提供虛假的氣候解決方案,卻沒有要求企業對自己的碳排放負責。此外,還將從農民、工人和窮人手中奪走土地來營運碳權市場,進而加劇氣候不正義。

我們認為食品、能源、土地、森林和氣候危機這些對基本權利至關重要的議題,不應該成為企業的謀利的機會。例如,在地糧食生產是一種社會福利的形式,因為在這樣的農業模式下,小農們用現有的土地、森林,和自然資源來生產並提供社會在地糧食。

我們,Ratsadon #StopAPEC2022認為,APEC2022不應該成為一個放任非法政府和企業牟利的平台。帕拉育將軍的威權政府用權力來控制及鎮壓農民、工人,和大眾。我們拒絕承認與剝奪人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獨裁國家的合作關係。

Ratsadon#StopAPEC2022是一個由農民、工人、窮人,和邊緣化群體組成的草根網絡,為了捍衛我們推進民主的權利,我們提出以下要求:

1. 呼籲帕拉育政府收回BCG經濟模式的提案,包括在APEC上用來支持這個模式的相關法規。BCG經濟模式旨在促進少數大企業的經濟優勢,使泰國和全球社會承受更大個氣候不正義所帶來的惡果。

2. 呼籲帕拉育將軍辭去APEC主席的職務,因為他在代表泰國參與APEC談判這件事上沒有正當性。

3. 呼籲帕拉育將軍宣布減散眾議院 ;促進自由公正的選舉、起草新憲法以保障真正的民主包容 — 在國際上與其他民主國家並肩合作。

我們,Ratsadon #StopAPEC2022 宣布,我們將在2022年11月16日至18日APEC高峰會的期間動員實現上述要求。我們也呼籲大眾監督APEC的過程及結果。

Read more

致台灣政府的聯合公開信:勿輕率遣返緬甸人民(20250826)

致台灣政府的聯合公開信:勿輕率遣返緬甸人民(20250826)

發起團體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 Progressive Voice(緬甸) ALTSEAN-Burma(緬甸/泰國) 媒體聯絡人 台灣人權促進會 廖欣宜 xy@tahr.org.tw 0989229904 Progressive Voice, Khin Ohmar info@progressive-voice.org 移民署林宏恩署長與外交部林佳龍部長您好, 對於台灣移民署與外交部正在調查評估,緬甸的安全風險是否因軍政府宣布解除緊急狀態有所改善,以決定是否遣返逾期在台的緬甸人,以下連署團體對此深表關切。 我們呼應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發布的有關緬甸人民國際保護需求的指引,重申「不遣返原則」是各國應遵守的最低標準。各國應嚴格遵守該原則,直到緬甸的安全、法治與人權狀況出現實質且持久的改善,足以確保有意返國者能安全且有尊嚴的返回家園。 緬甸軍政府雖在2025年7月31日宣布解除緊急狀態,卻同時對63個鎮區實施戒嚴,顯示該宣告形同虛設。過去四年來,軍政府

By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Asia Citizen Future Association
【跨越社會分裂座談兩場】東南亞社運如何在兩極化社會推動對話與政治改革?

【跨越社會分裂座談兩場】東南亞社運如何在兩極化社會推動對話與政治改革?

在全球民主倒退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的選舉結果並未帶來民主與人權保障,反而使保守派和威權主義勢力上台,並進一步加劇社會的分裂。台灣與東南亞的經驗顯示,即使擁有健全的選舉制度,選後的權力格局及社會氛圍依然可能對民主價值與公共參與造成重大衝擊。特別是在這些國家的政治環境中,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如何在日益緊縮的公民空間中尋找突破口,仍然是我們面對的核心問題。 系列活動將聚焦於兩大重要面向: 1. 跨越分裂的對話:在高度撕裂的社會中,如何不放棄核心價值,同時開啟與不同立場群體的對話空間,探索跨越分歧的可能性,並尋找創新的方式來推動更具包容性的政治改革。 2. 公民社會與反對黨間的關係與對話策略:如何在不同的政治與公民空間條件下,社會運動與政黨(尤其是反對黨)進行互動,保持距離或策略性合作,並有效影響政策與公共議程。 透過本系列活動,亞洲公民未來協會(ACFA)旨在探討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在政治與社會改革中的關鍵角色。 對話出圈:東南亞社運人士如何在分裂社會中開啟對話的可能性?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 Date : 9/16(星期二) 活動時間 T

By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Asia Citizen Future Association
【座談紀錄】當真相被噤聲,我們如何支持那些努力發聲的緬甸記者?

【座談紀錄】當真相被噤聲,我們如何支持那些努力發聲的緬甸記者?

(紀錄者:Shin Yu) 2025年4月,亞洲公民未來協會(ACFA)舉辦「當緬甸震災真相被噤聲,我們該如何發聲?—台灣獨立記者在緬甸戰地的視角」講座,邀請長期深耕緬甸議題的獨立記者楊智強,分享他近幾年在緬甸戰地的實地見聞,以及當地328大地震後的媒體概況。 楊智強採訪緬甸的資歷長達12年,他的報導常見於《報導者》、《公視》、《轉角國際》等,2024年另與緬甸獨立記者共同創設台緬獨立媒體平台《邊境之眼》。 2025年3月28日,緬甸發生芮氏規模8.2的大地震,超過數千人罹難,然而,這場災難的真實情況卻難以傳達至國際社會。在緬甸軍方政權的嚴密控制下,當地災民難以傳訊、外國媒體難以進入災區,新聞自由受到嚴重限制,導致災情與援助資訊無法有效傳遞——此刻,扮演關鍵角色的其中一群人,是那些冒著風險聯繫外界的緬甸獨立記者,以及願意為緬甸發聲的國際社會。 為何深耕緬甸議題?為何成立台緬媒體平台《邊境之眼》? 2015年,楊智強第一次來到緬甸,當時正值翁山蘇姬上台,他因採訪當地選舉開始對緬甸產生興趣,後來羅興亞危機爆發,因此又去了羅興亞人所在的緬甸若開邦與孟加拉三趟。2023年,他自台灣

By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Asia Citizen Future Association
【線上論壇紀錄】如何面對集體的政治失落感與焦慮?與泰國政治工作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對話

【線上論壇紀錄】如何面對集體的政治失落感與焦慮?與泰國政治工作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對話

時間:8月4日(一)20:00-21:00 講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 「進步運動基金會」執行長;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的MPP碩士候選人 主持人|Leah Lin 林文亮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執行長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於2025年8月4日舉辦了線上講座「如何面對集體的政治失落感與焦慮?與泰國政治工作者Kunthida對話」,邀請來自泰國的前國會議員、政治運動者與學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分享泰國的民主運動在政治打壓與執政失利的情況下,如何繼續前進、調整策略與保持希望。 講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曾任泰國國會議員與未來前進黨副黨魁,現為「進步運動基金會」(Progressive Movement Foundation)執行長。她的參與與領導經歷,是理解泰國政治運動的重要切入點,她的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本會執行長林文亮擔任主持人與講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針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對話:(一)您個人如何面對政黨兩度被憲法法院解散、以及被禁止參與選舉十年的這些政治挫敗、挫折與其他情緒?若願意

By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Asia Citizen Future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