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論壇紀錄】如何面對集體的政治失落感與焦慮?與泰國政治工作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對話

時間:8月4日(一)20:00-21:00
講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 「進步運動基金會」執行長;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的MPP碩士候選人
主持人|Leah Lin 林文亮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執行長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於2025年8月4日舉辦了線上講座「如何面對集體的政治失落感與焦慮?與泰國政治工作者Kunthida對話」,邀請來自泰國的前國會議員、政治運動者與學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分享泰國的民主運動在政治打壓與執政失利的情況下,如何繼續前進、調整策略與保持希望。
講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曾任泰國國會議員與未來前進黨副黨魁,現為「進步運動基金會」(Progressive Movement Foundation)執行長。她的參與與領導經歷,是理解泰國政治運動的重要切入點,她的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本會執行長林文亮擔任主持人與講者Kunthida Rungruengkiat針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對話:(一)您個人如何面對政黨兩度被憲法法院解散、以及被禁止參與選舉十年的這些政治挫敗、挫折與其他情緒?若願意的話,可否分享你如何感受與轉化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如何引領您與這場政治運動的下一步?(二)身為一位政治人物、一場政治運動的組織者、也是支持者的重要夥伴,您如何在經歷如此重大的政治打擊與不間斷的司法騷擾後,繼續提供您的社群與支持者必要的支持與動能?又是如何調整經營支持者群體的策略與工作重心?

泰國經驗分享:從挫敗中重新出發
「這是一場馬拉松,我們追求的不只是執政和營運政黨,而是創造一場政治運動。」
講者分享了自己從教育工作者與教師職業轉變為政治人物的經歷。2018 年 3 月,未來前進黨在泰國軍政府統治下成立,儘管成員大多缺乏政治工作經驗,卻在不到一年的準備中成功拿下 81 席(眾議院共500席次),成為國會第三大黨。然而,僅 11 個月後,政黨即被法院解散,包含Kunthida Rungruengkiat 核心成員更被判十年政治禁權。
儘管遭遇法律與政治性的打壓,講者指出這場運動的目標從來不只是組建政黨,而是創造一場長期政治改革的全國運動。政黨解散後,她與夥伴成立了「進步運動基金會」,持續推動基層民主治理、公共教育與對抗政治冷感。
從失敗中看見小勝利,轉化群眾的焦慮與憤怒
她也分享了未來前進黨後繼組織—前進黨(Move Forward)在選後未能執政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民眾參與熱度。政黨透過鼓勵民眾加入黨員、持續捐款支持,將失望與憤怒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她提到,泰國雖尚未完成憲法改革或軍隊制度改變,但已成功推動禁止對兒童施暴等重要法案,也有越來越多民眾開始理解民主價值。
「勝利不只有當選一種,而是當人們的思維開始改變。即便只是一個跟人們生活相關的法律得以通過,都是值得慶祝的進步與勝利。」
走進社區,重新連結人與人
談及台灣與泰國都面臨的政治極化問題,講者指出,表面上的對立往往被社群媒體放大,但當走進社區、與不同立場者合作推動具體政策時,會發現彼此其實有很多可以對話或形成共識的空間。Kunthida就分享了過去在泰國各區推動飲用水的經歷,他們在過程中發現地方上不同黨派在看見他們的努力後,願意主動接觸與了解他們的工作。Kunthida認為,「真正的改變不會發生在螢幕上,而是發生在人與人直接接觸與合作的過程中。」
民族主義與民主人權價值之間的張力
與會者提問到,當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時,民族主義時常成為民主發展的阻力,導致社會分化?講者也分享了類似情況在泰國與柬埔寨的邊界問題上浮現。她強調,民族主義可能帶來動員效果,但最終仍需回到人權與平等的普世原則,這對她的政黨來說是一個棘手但必須處理的考驗。
保持彈性,不斷重新定位
有參與者分享部分台灣選民對「國家安全」論述感到厭倦、懷疑罷免案是否只是執政黨的政治操作。講者指出,每場選舉都必須完全重新評估社會狀況、選舉策略、訊息傳遞方式與溝通對象,才能避免選民倦怠。而每場選舉結束後都必須徹底的檢討策略的有效性和誠懇的評價原本的策略。Kunthida也分享到,他們已經如火如荼的準備緊接而來的第三次選戰,與會聽眾都拭目以待。
「沒有一場選舉是相同的,也沒有一個策略可以通用。訊息傳遞的方式、時機點與語言都必須持續調整,才能找到與民眾連結的切入點。」
小黨是否會削弱集體力量?取決於清楚的目標與行動計劃
對於是否應集中力量支持大黨來對抗保守政治勢力,Kunthida過去的經驗告訴她,「一個沒有明確議程的大黨,什麼也不是。」她認為是否投入小黨,關鍵在於其是否擁有明確的路線與願景。Kunthida最後鼓勵大家,無論在泰國或台灣,民主改革都不可能一蹴可幾,儘管作為政治工作者與社運人士,我們都面臨重重挑戰與挫敗,我們仍要慶祝微小的勝利,並記住我們與他人共享的願景。
「我們對社會的願景是與他人共享的。」